趙捷在中廣聯合會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座談會上的發言
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會長 趙捷
很高興參加中廣聯合會黨委舉辦的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座談會,我代表紀錄片委員會談一些自己學習的心得體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決定》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出了總體目標和具體任務,是指導廣電視聽和紀錄片創作者全面貫徹落實三中全會重要精神的行動綱領和工作指南。
去年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征程上我們黨的文化旗幟,為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習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我們廣電視聽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在去年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明確了文化建設方面的"十四個強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引領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廣泛弘揚,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作為記錄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媒介文本的紀錄片,緊密圍繞“國之大者”,越來越彰顯其“時代影像志”的獨特思想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傳播價值;在新時代新使命的感召下,紀錄片構建起其在主流輿論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文化需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紀錄片精品力作不斷涌現,呈現出鮮明特色的中國風格、中國力量、中國氣派。中國紀錄片發展緊扣時代脈搏,主題主線精品頻出,題材類型不斷豐富,作品形態更加多元,呈現出多類型發展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紀錄片委員會在中廣聯合會黨委的正確領導下、紀錄片委員會黨支部的帶領下,始終在多個方面發揮好紀錄片委員會與紀錄片工作者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用精彩的活動帶動行業,用優秀的作品激勵行業,用熱情的服務凝聚行業。團結廣大紀錄片人,努力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紀錄片委員會一班人團結廣大紀錄片創作者在努力做到:一、提高政治站位,以人民為中心,提升創作質量。二、強化責任擔當,統籌好發展與創作的關系,對行業負責,對黨的事業負責。三、堅持創新驅動,把握行業發展方向,保持紀錄片行業創作的先進性。四、要建立合作共贏的機制,推動紀錄片市場主體間建立良好的競合關系。五、要共同鞏固成果,高度重視優化、強化各項管理。我們深知文藝創作生產是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沒有優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熱鬧、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觸及人的靈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鳴的。智利紀錄片導演古茲曼曾說:“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紀錄片的核心要素是真實。紀錄片工作者心系祖國,心系人民,肩負記錄時代的光榮使命。2020年,紀錄片委員會聯動全國三十多家省級電視臺、500多位廣電人完成了戰疫公益紀錄片《今日龍抬頭》、復工復產紀錄片《又見炊煙》,探索出了全新的紀錄片制作方式:云傳輸、云剪輯、云制作。首創了云制作、密集聯播的廣電融合新模式;2021年,紀錄片委員會策劃創作百集系列片《青春之我》獻禮建黨100周年,擴大了行業公信力和影響力;2022年,紀錄片委員會探索學術評論引領紀錄片創作,搭建了紀錄片創新創作的交流平臺:“江山如此多嬌”——紀錄片作品創作創新研討會,迄今已成功舉辦了二屆。研討的這些優秀作品通過鮮活生動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催人淚下的情感,加之多元化的創新表達,在紀實美學、戲劇美學、高科技美學表現手段上的充分應用,使紀錄片具有更加豐富飽滿的感染力,在黨史宣傳、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只有讓紀錄片創作和時代精神實現同頻共振,才能更好地發揮紀錄片的價值和意義,切實擔當起國家相冊的重要作用。在黨的二十大召開之際,2022年,紀錄片委員會聯動全國二十多家省廣電局、省級電視臺攝制完成了系列紀錄片《加油!新時代》(6集x50分)。紀錄片重點關注的是在紀錄片重點關注的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進入新時代以來十年間,各地涌現出來的為新時代奮斗的勞動者。紀錄片采用主人公講述的方式結構,沒有一句解說詞,運用當事人口述和紀實影像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口述歷史”的文獻價值作為紀錄片創作的意義和目的之一。
2024年是京津冀協調發展國家戰略實施十周年。為進一步加強京津冀三地廣電媒體間交流合作,促進廣電媒體融合發展,打造三地文化協同發展高地,在聯合會指導下,紀錄片委員會作為發起單位,聯合北京廣播電視臺、海河融媒體中心(天津廣播電視臺)和河北廣播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部門于 2023年6月在雄安成立了"京津冀紀錄片制播協作體"。2023年聯動北京廣播電視臺、海河融媒體中心(天津廣播電視臺)和河北廣播電視臺的紀錄片創作部門聯合制作六集紀錄片《京津冀:瓣瓣同心》,并于2024年2月26日﹣3月2日在北京衛視、天津衛視、河北衛視同步聯播。
紀錄片紀錄真實、探索未知、呈現自然、觀照社會,具有獨特的思想教育價值、文化傳承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國際傳播價值,是傳承歷史、傳播文化、展現形象的重要載體。借助紀錄片這一媒介文本實現中國故事“走出去”,已成為中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和文化軟實力建構的有益實踐。在互聯網時代,紀錄片如何開拓創新,如何在新媒體里做好,拍出真正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內容。我們要跳出紀錄片看紀錄片,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黨和國家的全局、站在媒體格局變化的全局、站在技術發展趨勢的全局來看。《決定》中明確要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國際傳播效能是衡量國際傳播能力、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綜合指標,是本國信息在國際輿論場的到達率、能見度和影響力的整體反映,其主要衡量標準可以體現在對其他國家或地區特定人群的信息觸達、信息解碼、信息認同等3個方面,即傳播范圍的覆蓋面,讓人“聽得見”;傳播內容的親和性,讓人“聽得懂”;傳播勢能的可信度,讓人“聽得進”。當前,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題材內容局部短板依然明顯,話語表達國際化程度不高,資金投入短缺且不持續,制播主體力量不協調,市場化程度較低,與國際化協同度弱,傳播渠道有局限,新媒體實際利用率不充分,國內與國外傳播存在壁壘,內外雙循環傳播格局亟待建構,效果評估滯后,以評促創的反饋機制尚未完善。中國紀錄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還需要以問題為導向,以國際傳播效能的提升為關鍵,革新觀念、重塑路徑,最終實現中國紀錄片的高質量發展。
做為廣電視聽領域的一員,我們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廣電"二三四"工作定位。"二"就是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兩大業務,兩者要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三"就是廣電的三大屬性:意識形態屬性、公共服務屬性和技術產業屬性;"四"就是廣播電視網、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互聯網電視(OTT)和完全通過互聯網方式提供視聽內容這四種提供廣電業務的層次。"二三四"的工作定位是廣電視聽領域研究分析問題的系統框架、思路。我們要對"二三四"工作定位有清醒的認識、準確的把握,決不能只停留在記住這些概念和提法,而要實實在在體現在思考問題、謀劃工作、推進落實的具體行動之中。